《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》之 « 迪士尼化 »的聖馬丁運河(Canal Saint-Martin)
近二十年來,許多外地觀光客會知道熱愛這區,都該歸功於2001年的那部紅透的法國浪漫喜劇電影-《艾蜜莉的異想世界》,每次來這裡,都會自動想起片中女主角閒暇打水漂兒的時光❤️,如今聖馬丁運河的場景又在《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》劇裡出現,相信在雙艾蜜莉加持下,以後會更紅吧?lol。
位於巴黎右岸第十區,建於1825年的聖馬丁運河(Canal Saint-Martin)連結塞納河長約4.5公里,這靠近巴黎東站原本沒什麼人問津的地段,近二十年來的確如Netflix影集裡的Snob符號學教授所說,也有許多變化,運河靠近共和廣場這方接續著北馬黑區新銳、文青設計師逐步外擴展店的氣勢,近年商業發展迅速逐漸光彩亮眼,聚集了很多好喝的第三波咖啡廳、生活雜物服飾商店,變得越來越BOBO Chic,但把這樣的改變說成「迪士尼化」個人覺得言過其實,畢竟整體地景沒什麼大變化,運河水還因疏圳清潔了許多,而且大巴士無法靠近此處停泊、跟團的觀光客是比較難靠近這裡,必須得走一小段路才行。
在《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》第六集中,艾蜜莉、符號學教授、加百列、卡蜜兒Double Date的西班牙餐廳也是存在的,叫「Lulu la Nantaise」,是ㄧ家小有名氣,上菜迅速消費不貴賣可麗餅的餐廳,也兼具各式法國傳統餐點,一盤油封鴨腿約11歐元。(版主能確認出這家餐廳,全拜鏡頭掃到對面的酒吧La Patache所賜)
在第六集劇中,符號學教授說來自諾曼地的加百列跟香檳區的卡蜜兒都不是巴黎人,所以才會湊在一起,這話讓話已不投機的酒莊之女卡蜜兒白眼🙄️又翻了兩翻lol ,在法國過往中央集權統治的歷史下,幾乎所有重要的資源都集中建設在天龍國巴黎,對於巴黎以外的城鄉則統稱為「外省Province」,所衍生出來的詞「Provincial(鄉下人)」在二戰前,一直強烈具有粗鄙、沒知識、沒水準意含,而在外省人眼中,「巴黎人Parisien 」一詞則同樣代表著自大、浮誇、高傲的貶意。
之前在介紹影集所在地,花神、雙叟兩咖啡廳的Po文時就略有提到「Snob 」大體是「勢利眼、自以為高雅」之意,凡主動用自以爲是之「高等」語言、品味、生活模式或態度以有別於人,進而直接或間接揶揄、蔑視、貶損別人就是「Snob」,而順著符號學教授在劇中所言,將兩個不同個性的個體緊鄰相對比更可看出彼此的不合,這邏輯非關貧富、階級,與家庭教養、生命歷程、生活態度較為相關。
個人覺得在要求生活品質、講究吃住、愛評論、生活在歐洲天府之地的法國人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點Snob的習性,只是態度外顯內蘊之分罷了。
Lulu la Nantaise
67 Rue de Lancry, 75010 Paris
#EmilyinParis #艾蜜莉在巴黎 #Netflix